近日,我院肿瘤一科医护团队在国际癌症支持治疗领域权威期刊《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MASCC官方期刊,Q1区,影响因子3.0)发表原创性研究《患者主导的行为-物理干预有效缓解化疗后急性呃逆并减轻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首次验证了患者主导的行为-物理干预(BPI)对化疗后急性呃逆的显著疗效。
化疗后急性呃逆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达15%~40%,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目前国际上对于化疗相关急性呃逆尚没有公认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指南,传统干预以药物为主,存在疗效差,副反应明显等问题。我院肿瘤一科研究团队基于“患者自主管理+院家协同”理念,创新性提出行为-物理干预(BPI)模式,旨在探索非药物手段在呃逆管理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
该研究成果显示,通过患者自主学习和实施非药物干预,BPI组急性呃逆中位缓解时间仅需0.17小时(95% CI: 0.13~0.21小时),远短于对照组的3.00小时(95% CI: 1.48~4.52小时),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同时,患者层面:BPI组焦虑评分(7.21分)和抑郁评分(7.40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86分和10.27分,P<0.01); 家属层面:BPI组家属焦虑评分(3.91分)和抑郁评分(4.30分)同样显著低于对照组(8.31分和8.90分,P<0.01)。 该研究结果证实,BPI干预不仅缓解患者生理症状,更通过家庭协同支持模式,有效降低家属的心理负担,形成“患者-家庭”双受益的积极效应。其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为临床尤其是资源有限地区提供了可推广的干预工具,彰显了我院在肿瘤全周期管理中的科研实力与人文关怀。
在论文的审稿与修改过程中,面对审稿专家提出的诸多问题,研究小组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素养与严谨的科研态度,多次组织集体讨论,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积极的分析,并据此对论文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在回复审稿人时,研究小组始终保持真诚与合理的态度,确保每一个疑问都得到了恰当且充分的回应,经过三轮精心修稿,该论文终被肿瘤支持治疗领域顶级期刊接收发表。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我院肿瘤团队在学术研究上达到了崭新的高度,同时,研究小组在整个过程中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科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