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春季学期开学以来,我院开始探索实践临床医学教育课程改革——以系统疾病为中心进行“整合课”讲授,课堂教学减少了相同知识点的重复,拓展了知识范围,增加了课程相关的最新信息,为学生直接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增加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受学生欢迎。
在医学院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安排中,内科学和外科学都是根据教材编排,按系统各自单独讲授,没有考虑学科间的交叉和相同疾病基础知识完全相同的特点,因此同一疾病的基本知识在内科讲过后在外科同样重复讲授,例如: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发症等知识点无论内科学、还是外科学都是一样的,只有治疗手段上分了内科、外科。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相关知识内科学讲一遍、外科学讲一遍,开设了肿瘤学的学院,肿瘤学还要讲一遍。这种重复讲授的模式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不能体现各科老师讲课的特点和重点,而且临床实践时间也因此压缩,让学生感到乏味。
为了顺应现代医学向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趋势,从本学期华西临床院开始在临床医学七、八年制的课堂讲课中开始上“整合课”,首先在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学科交叉的进行整合,如肺癌的讲授,而现在的“整合课”是由内外科教师共同完成3学时的讲课,即内科老师先讲2学时,包括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直到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发症等,外科老师讲1学时,讲肺癌的治疗及其最新进展,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临床接触时间,同时各科老师可发挥其特长,把疾病的重点,难点讲透。
2008年3月3日,临床医学04级七、八年制中开始上肺癌的整合课,头2学时首先由呼吸内科教授讲授肺癌的定义、病因、发病的危险因素、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肺癌分级,每讲一部分均采用启发式提问,并结合典型的临床病例分析、讲解,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记忆。为加深印象,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小结,并突出重点、难点。学生们对此教学方法产生浓厚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最后1学时,是由胸外科教授讲肺癌的治疗,讲授中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资料,强调根据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采用不同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并突出肺癌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选择各种手术方案的优缺点,以及介绍了我院外科治疗肺癌方面在国内外领先的新成就,使学生大为振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图片与录像清晰,均系自己摄制,加上富有激情的讲课,让学生倍感真实、形象、生动。学生纷纷反应内外科合并上课效果很好,可节约时间,既可避免相同知识点重复讲解,又可使内外科侧重的内容重点更加突出,使学习更具有条理性、完整性。#p#分页标题#e#
(内科:邹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