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科刘嘉烨副教授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引发了同事们的关注与思考。他围绕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实际需求,在类器官技术临床应用领域进行的尝试,展现了其立足岗位、潜心钻研的专业精神。其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临床难点,沉心技术探索
在临床工作中,刘嘉烨副教授深切体会到部分晚期甲状腺癌患者面临的诊疗困境。为了给这些治疗方案有限的患者寻找新的可能,他自2021年起,带领团队开始探索甲状腺癌类器官技术这一前沿领域。面对初期技术不成熟、设备条件有限等困难,他与团队成员一道,从优化样本处理流程、调整培养基成分等基础环节做起,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比对与验证工作。经过持续数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并优化了一套较为稳定、高效的类器官构建与药敏检测体系,为后续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全程管理,践行患者关怀
在推动技术应用的同时,刘嘉烨副教授始终将患者的切身感受与长期获益放在重要位置。他对接受类器官药敏检测的患者坚持进行细致的全程管理,从依据检测结果参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到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与副作用管理,都投入了大量精力。他注重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努力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其耐心负责的态度得到了许多患者的认可。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其“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三、积极分享交流,助力技术普及
认识到一项新技术若要惠及更多患者,离不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刘嘉烨副教授在完善自身技术体系的同时,也注重与院内兄弟科室及基层医院同道的分享交流。他积极参与多学科诊疗(MDT),并通过参与撰写技术共识、在学术会议上分享经验等方式,为促进甲状腺癌类器官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与推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让更多医疗单位了解并掌握这项技术,最终让更多患者能够在本地享受到精准医疗带来的益处。
刘嘉烨副教授的这些实践和探索,在科室内部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正向激励。同事们认为,他这种从临床需求出发、沉心静气做研究、真诚服务患者的做法,生动诠释了医务工作者应有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大家表示,将以此为参照,共同营造潜心钻研、用心服务的科室氛围,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