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提升急诊护理团队应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反应能力、高效协同能力和规范处置能力,夯实医疗安全基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近日,急诊科观察区在副护士长周晶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以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肌梗死、过敏性休克三大急危重症为主题的综合性抢救流程演练。本次演练紧密围绕临床实战,深度融合多项核心抢救操作,同时提升低年资护士、规培及进修生在演练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并特邀科室医师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 立足实战,锤炼团队,筑牢生命保障线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其救治效率与质量直接关乎患者生死。此次演练过程严格模拟真实抢救环境,设置了以危急重症病症为主线,融入各项急诊专科操作及各项核心制度的落实,主要分为三个核心场景:
1. 消化道大出血抢救: 重点考察护士对失血性休克早期迹象的识别、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合理应用抢救药物、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止血措施以及动态评估病情变化的能力。演练中,护士们沉着冷静,分工明确,迅速完成监护安置、吸氧、配血、输液、静脉输血等操作,展现了扎实的专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 紧扣“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演练涵盖了快速识别心电图异常、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熟练操作电击除颤仪应对恶性心律失常、以及高质量心肺复苏(CPR)的团队配合。尤其是在模拟患者发生室颤的瞬间,护士团队迅速反应,除颤仪到位、充电、放电一气呵成,紧接着进行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和球囊面罩辅助通气,无缝衔接,充分体现了对心脏骤停抢救流程的熟练掌握。
3. 过敏性休克应急处置: 针对这一可瞬间危及生命的急症,演练突出了极早期识别(如用药后迅速出现的皮肤、呼吸、循环系统症状)、立即肾上腺素的使用、气道管理(包括球囊面罩通气和准备气管插管配合)以及快速扩容抗休克的能力。护士们展现了高度的警觉性和迅捷的执行力,操作规范,流程清晰。
二、 技能融合,协同作战,提升综合救治效能
本次演练的一大亮点在于将多项关键急救操作充分展现在各个抢救环节中,参与的低年资护士们认真应对,气管插管术的配合,考验了大家的用物准备、用药协助及在气管插管术中的配合与监测能力;电击除颤与心肺复苏的娴熟应用,是心脏急救成功的核心;球囊面罩辅助通气保证了在插管前后患者的有效氧合;安置心电监护为持续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提供了决策依据;而安全转运环节则模拟了将危重患者由抢救室转入ICU或导管室的过程,涵盖了转运前的评估、物资准备、途中监护与生命支持以及交接等细节,确保了救治链条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整个演练过程,参演护士们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沟通顺畅,指令清晰,动作精准,展现了急诊护理团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团队精神。
三、 总结点评,引领提升,指明未来精进方向
演练结束后,副护士长周晶老师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总结点评。她首先充分肯定了本次演练的成功之处和全体护士展现出的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作为低年资护士,在操作演练中有团队意识,知道出现问题时应当呼叫其它同伴共同解决,将患者安全与有效救治均放在首位,演练准备充分、场景设置合理、流程衔接顺畅、操作规范到位,有效检验了科室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她也指出了演练中存在的细微不足和可提升空间:例如,在极高压环境下的沟通效率可以进一步优化,沟通中应该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在复杂操作环节的默契度上仍有提升空间,默契度的配合也离不开工作中的有效沟通;在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细节上,在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时,医护人员一定注意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在抢救途中患者如若清醒,应当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理解,提升抢救过程中患方满意度。她强调,要将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培训和重点内容,持续优化抢救流程,固化好的经验和做法,真正做到“练为战、战为赢”。
四、 凝聚共识,展望未来,持续赋能急诊护理发展
通过演练,急诊科观察区全体护士进一步强化了“生命至上、分秒必争”的急救理念,特别是对低年资护士来说,巩固了理论知识,熟练了操作技能,优化了团队配合模式,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和能力。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查找不足,精益求精,将演练成果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实际行动,以更加过硬的本领、更加高效的协作、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每一位危重患者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生命防线,为医院急诊救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的护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