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学专业简介
1. 专业概述
1997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报教育部与原卫生部批准,正式启动全日制医学技术本科教育,成为国内首个参照美国模式开办的医学技术专业。同年,康复专业在医学技术系下正式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填补了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的空白,标志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成为我国第一个招收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的学校。
康复治疗学专业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与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复旦排名全国第一。该中心现有员工266人(高级职称40人,博士后30人、博士56人、硕士138人)、床位211张,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研究所拥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实验室。依托实验室与研究所,建立了神经康复研究室、肌骨康复研究室、心肺康复研究室、物理治疗研究室、作业治疗研究室、智慧康复研究室、神经调控研究室、高原病康复研究室、肿瘤康复研究室、再生康复研究室及老年康复研究室共计14个研究平台,研究内容涵盖康复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再生康复、数字康复、人工智能、互联网康复、大数据以及转化康复等研究方向。所以,四川大学的康复治疗学本科生培养具有充足的临床资源、科研平台以及教学师资。
专业师资团队力量雄厚,由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委会主委、教育部医学技术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何成奇教授领衔,现有博导5人,硕导16人。师资博士学位占比63%,境外经历占比68%。
2006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立康复医学系,任命何成奇教授兼任主任。
2014年,在华西临床医学院下成立康复医学院。
2019年,四川大学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
2021年,华西临床医学院成立医学技术学院,下设康复治疗学系。
2. 培养特色 主要有多学科资源+宽口径培养目标,分专业教学与国际化教学三个方面的特色。
2.1 多学科资源、宽口径培养目标 依托四川大学综合性大学与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办学优势、华西医院医学技术优质资源、各临床专科及康复医学中心的的优质资源,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国际化康复治疗学本科培养基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立德树人、培养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初步的科研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卓越物理治疗、作业治疗领军人才。
2.2 分专业教学 2008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按照国际标准分专业教学:
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核心课程包括社区生活独立技巧和伤残管理、练习与运动科学、理疗物理治疗临床科学与实践、骨骼肌肉系统物理治疗临床科学与实践、心肺系统物理治疗临床科学与实践、儿童神经与发育障碍的物理治疗管理、成人神经障碍的物理治疗管理等。
康复治疗学(作业治疗方向):核心课程包括社区生活独立技巧和伤残管理、作业治疗之身心功能基础学、心理社会功能障碍的作业治疗、躯体功能障碍的作业治疗-神经康复、躯体功能障碍的作业治疗-骨骼肌肉康复、环境问题的作业治疗、发育障碍的作业治疗等。
2.3 国际化教学 按照国际标准设置课程,已实现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双语化教学,并开设全英文课程3门。2015年与美国Creighton University开启 “4+1.5作业治疗本硕连读”,2016年与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开启物理治疗本硕博连读。先后聘请外籍教师6人,接受澳大利亚、美国见/实习生6批次。2010年开始与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7年开始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8年开始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8年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后。
3. 发展前景
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克思公司开展的“毕业生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测量评估”近3年数据显示,康复治疗学毕业生深造意愿不断增强,近三届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均为100%。近3年,校友对母校满意度分别为95%、100%、97.3%,教学满意度分别为90%、100%、94.59%。近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96.45%、97.95%、98.7%。
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45%,其中境外深造率达25%,主要境外升学院校包括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国内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开设康复治疗学的高等院校,及康复医疗器械企业等。
4. 专业负责人简介
何成奇,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华西医院一级专家、博导、博士后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医学技术教指委委员。1997年获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美国Loma Linda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获四川大学外科学(骨科)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学科主任、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华西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系主任/书记、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华西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院长、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为与国际接轨,何成奇教授领导团队将康复治疗分为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与假肢矫形三个专业方向进行教学,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4年获得国际认证,成为国内首个三专业均通过国际认证的学校。
学术任职:现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副总编及多家期刊编委。曾任四川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主任委员/三届、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三届,创建并连任四川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三届、创建并连任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三届、创建并连任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届。
学术成就: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境外合作项目3项、省级项目13项,先后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医师奖、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天府英才、四川省卫健委首席专家及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等奖励与荣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获得专利25项。主编/主译并出版学术专著17部:《康复医学》、《骨科康复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康复质控临床指南》、《康复科医生手册》、《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技术》、《骨关节炎康复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指南与共识》、《灾害康复医学》、《老年康复手册》、《康复医学科管理指南》、《颈6及颈7水平脊髓损伤患者的轮椅转移技术》、《物理治疗实训教程》、《骨骼肌肉康复学评定方法》、《物理医学与康复学进展2015-2018》及《临床营养与衰老手册》。
教材建设:主编出版康复教材六部:《内外科疾病康复学》、《神经康复物理治疗技能操作手册》、《作业治疗技能操作手册》、《假肢矫形技能操作手册》、《康复临床思维培训教程—导师带我上临床》及《残疾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2年何成奇教授作为总主编牵头组织全国康复届各亚专业优秀专家编写“康复技术规范化培训系列教材”14部,该规培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治病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瘫痪、骨折术后及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研究方向: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骨折物理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基于互联网的骨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痛及骨质疏松的数智康复。
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每周星期一上午华西医院本部门诊部二楼E区四诊断室;
特需门诊:每周星期四上午华西医院本部特需门诊,每周星期五上午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特需门诊。
(2025年5月16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