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至今,4年多过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和鼎力支持下,四川经历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历程,取得了逆境崛起、跨越发展的辉煌成就。四川灾后医疗重建的重大项目之一、香港特区政府援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在川港双方3年多来精诚合作、科学统筹、扎实推进、严格监理之下,于2012年的岁末,迎来了完美收官、胜利竣工的曙光。
回望来路,这段交织着热汗与热泪、拼尽体力与毅力的生命征程,这次满载着信任与责任、重塑信念与理想的亲密合作,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感动的瞬间、难忘的记忆、宝贵的经验,以及值得昭示天下、永载史册的丰硕成果。它是四川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华西的骄傲,更是香港政府和香港同胞在天府之国立下的不朽丰碑。
前期筹备阶段:科学论证,缜密推进,大手笔、高起点立项石破天惊
中国西部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医疗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四川许多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更是资源紧缺,人才匮乏。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面积25万平方千米,60多家县市级医院、200多家乡镇卫生院及卫生所毁损,医疗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在第一时间向灾区伸出援手,华西医院充分发挥国家级区域中心医院的战略支撑作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群体”的称号。
大地震余波未平,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将灾区医疗重建纳入援助四川灾后重建规划。几乎与此同时,华西医院做出了“以优势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支援四川灾后医疗重建”的重要决定,将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列为参与灾后重建的第一选项,积极与港方沟通,寻找合作契机。
2008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在视察华西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后,表达了希望华西医院继续加强与基层网络医院合作的愿望,其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律政司司长黄仁龙、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等人多次前往华西医院访问、视察、调研,对华西远程医学中心的运行状况、辐射区域、功能作用进行了详细了解并亲身体验,为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中心成为香港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的援建项目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华西医院组织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针对灾后灾区基层医院基础设施薄弱、医疗人才紧缺、专业继续教育严重不足的现状,制定了以新建和重建华西远程医学网络为手段、以建立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以持续提高灾区医疗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可行性计划。
2009年8月13日,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作为唯一的“软件建设项目”,被四川省卫生厅正式同意纳入四川省灾后医疗卫生重建规划。此后,项目前期筹备工作全面启动。
为了推动项目审批进程、早日造福灾区百姓,院领导和项目筹备组就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总体目标、工作内容、社会及经济效益、总体设计方案等进行反复论证、调研,积极推进项目审批程序。2009年9月,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通过专家评估;10月23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招投标方式获省卫生厅、发改委批准; 2009年12月9日,四川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项目合作安排;2010年3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项目初步设计》通过四川省发改委评审,4月8日,项目获最终批准。
为了保障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项目审计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严格执行省发改委批复的采购方式,比选确定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对监理及大宗重要设备实行公开招标,对零星采购按照医院采购制度比选3家以上单位进行;项目财务组在完全不具涉外财务经验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新的财务管理、账务处理并接受专项审计的工作模式:成立财务小组,指定专人管理项目经费;寻求政策支撑,主动沟通管理部门;借鉴涉外单位成果经验,建章立制;诠释政策,开立专户;反客为主,协调银行上门服务;创新建立专项账务。2010年4—5月,项目涉及的设备及服务采购方案、公开招标文件向港方报备、交付、澄清。
为了尽快落实286家受援机构名单,项目组严格遵照港澳援建的医疗机构必须纳入、双方自愿、现场安装环境合符要求、确保286家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规模不变等4条与港方达成的共识及省发改委要求,对灾区医疗机构分布、所在点位辐射范围、当地人员结构和就诊需求、网络技术使用水平等进行摸底调查,与当地主管部门反复磋商,按照极重灾区优先、条件成熟优先、最薄弱环节优先、最急需地区优先的原则,先后两次调整受援机构名单。
2010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2周年之际,香港援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灾后重建项目”执行程序最后落实,项目设计的重要设备、监理招标文件在政府采购官方网站上公示招标,项目组工作人员到位,一切准备就绪。
在前期筹备中,华西医院有关领导以及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精诚合作,精心部署,甄选设计方案,督查项目进展,前往受震灾区,勘察项目选址。在颠簸泥泞的道路上,他们描绘着西部医学事业的未来;在破碎坍塌的废墟前,他们勾画着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景,许下庄严的承诺:让远程医学网络造福灾区百姓,让灾后疮痍之地重展如画美景。
安装调试阶段:餐风露宿,星夜兼程,热汗重建生命之网,豪情构建造血体系
2010年5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援建四川灾区医疗和康复重建项目投放资金最多的项目之一、香港政府援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项目启动暨第一期项目受援单位管理人员培训班开幕仪式,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
似急促的鼓点,像进军的号角,启动仪式拉开了项目建设的大幕。时间紧、任务重,各种意料之中困难,预想之外的曲折,伴随着任务的深入和推进,接踵而至。
蜀道难,灾后更难,坎坷征途考验体力和意志。在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和雅安、广元等边远山区,震后地质结构脆弱,暴雨泥石流经常发生,原本就差强人意的公路交通更是时断时续,项目安装组的车辆和人员常常被困在路上,进退维谷。为避免设备被雨水浸损,他们和当地群众一起,靠肩挑背扛、牛拉马载,踩着泥泞的山路,避开滚落的山石,将设备运往目的地。
零基础,零常识,操作培训几乎从零开始。四川西部山区是藏族、彝族、羌族同胞的聚居地,也是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许多乡镇几乎与世隔绝,不通网络,没有电脑,更谈不上远程系统的操作使用。当项目组技术员将远程设备安装到位,手把手教导医院的技术员开机、启动、打开网页,让他在屏幕上“将鼠标往上移”的时候,当地的技术员却应声抬高手腕,使鼠标离开电脑桌面。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让华西工程技术人员震惊之余,更觉心痛,体会到远程医学网络建设的必要性、急迫性,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新技术、旧观念,冲突在所难免。通过网络音视频传输,进行远程医学教学和会诊,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一种陌生的技术,基层医院对此的反应千差万别,有人满心期待,有人无动于衷,还有少部分人担心华西会抢走病员、误以为通讯费要自己承担、怀疑远程会诊疗效,于是,个别地方出现了不交回执、消极抵触,甚至拒绝安装的情况。面对挫折,项目组工作人员通过耐心讲解、细致沟通、大力宣传,宣传远程医学网络平台的公益性、实用性、先进性。
冲锋在前,助攻紧随,及时处置供货障碍。项目总投资额达5660万元,涉及2500多万元的巨量设施设备采购和供应。项目所涉合同严格规定了1、2、3标段供货时间和其它物资供应进程,但执行过程中,却出现过光纤铺设不到位、设备参数不合、零配件缺货、器材运输受损等种种状况。不论顺境逆境,项目组工作人员从不气馁,不推诿,每月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遇到紧急情况则马上加班,群策群力,妥善解决每一个难题,为一线任务的顽强推进扫清障碍。2011年11月,项目所有设备的物流配送已经全部按时、保质完结。
精打细算巧安排,消解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成本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西南大旱、川东洪灾等自然灾害袭击,项目执行期间燃油价格上涨,设备成本增加。本着服务大众、贡献社会的态度和对港方负责、对灾区负责的精神,项目组领导班子一面向省卫生厅、发改委和港澳办紧急汇报,一面与供货商、物流公司紧急磋商,苦寻良策。审计组更加严格监督公开招标、比选、商务谈判程序,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尽力降低成本。2010年4月,经与中国电信成都公司多次斡旋谈判,将光纤网络租用价格大幅降低,单项合同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星夜兼程,饮风餐露,在香港援建四川灾后工作小组的大礼协助下,在项目工作组的竭力推动下,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内的286个建设点,如星星之火,由单一到成片、从稀薄到稠密,蔓延旺盛,终成燎原之势,一个为灾区医疗人才培养计划持续“供血”、“造血”的电子科技平台,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11月底,项目共完成医疗机构远程医学系统操作员培训500余人次,远程设备现场维护465家次;远程设备远程维护2100余次;286家受援机构全部完成上机培训及考试、初勘安装、远程设备发货、远程设备现场安装。至此,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
2011年7月,香港灾后重建项目组组长朱明先生在结束对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的检查后表示,这是他所见的“最好的项目管理团队”。2011年10月底,项目顺利通过四川省审计厅的年中跟踪审计,评价为“总体审计情况良好、财务核算完整准确”,认为本项目“管理有力度、团队有凝聚力,执行情况良好”。
培训推广阶段:集华西英才,传医学真知,在线在位培训及教材编写齐头并进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众神之山奥林匹斯盗取火种,将光明与温暖带给人类。勇敢、坚强、博爱、无私,是他留给人类永恒不灭的精神火种,也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的信仰基石。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西医院按照项目规划,组织专家、学者、业务骨干、青年教师、学生志愿者下基层,开展了系列在位培训活动。医学讲座、专家答疑、现场会诊、问卷调查,传授远程网络使用、维护知识,探讨对科学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他们是传递医学圣火的使者,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用妙手仁心,点燃求知的渴望,播下希望的火种。在位培训是项目推广运用阶段中持续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大、反响最热烈、效果最显著的一项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平台紧张推进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的同时,华西医院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即按照项目规划,着手策划实施远程培训、远程会诊、教材编写、课件制作、基层调研等工作。
与设备安装调试、在位培训活动同步进行的工作内容还包括:
高水准、低门槛,在线继续教育由被动变主动。项目组组织华西医院/医学院专家、教授、中青年教师,就“受援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治”、“疑难危重病人转诊时机的把握”、“慢性病随访”等灾区最急需的课题,编写教程。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受到基层医疗机构学员们的欢迎,学习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2010年9月至今,共157家受援机构参加了远程教学,培训300319人次;如期完成500堂专题培训。
保质量,重评估,教学培训方法与时俱进。在安排远程教程时,项目组一方面广泛征集受援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意见,做到学以致用;一方面统筹学科专业资源,对每周5次的授课内容进行合理布局、科学搭配。同时,为了保证远程教学质量,组织对授课老师的集中培训,对教师的授课技巧、PPT制作水平、沟通互动方式进行考核,并通过学员对老师的无记名打分制评估,张榜公布,反馈到科室。
广征题、细策划,为教材催稿费尽心机。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学日程紧,加上远程教学的常识性、普及型、实用性需求与医务人员相对前沿、尖端的教学科研项目差距较大,所以远程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刚开始时进展缓慢。为了催稿付印,项目组采取了电话、短信、通知函、面对面等催稿、约稿手段,多箭齐发,围追堵截,于2011年9月提前完成三套10本培训教材的编写和500套培训光盘的制作,已于2012年4月全部发放完成。
效果好,花钱少,不折腾,远程会诊受欢迎。在乡镇医院即可享受专家级服务,花很少的钱就能治要命的病,这是受援机构的病人对远程会诊由衷赞美。截至2012年11月底,共计有86家受援机构完成543例远程会诊,预计项目期限内还可以完成至少500例。
走基层,察民生,受援机构走访调查细致入微。为了解基层医疗水平和现状,体察灾区群众所需,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和能力,项目组走访了14个地市、34个区县,调查了97家受援机构,对受援机构基本情况和医务人员学习情况,并检查设备安装及使用情况进行了普查、辅导。
华西走下去,基层请上来,短期集中培训丰富在位培训形式。在组织大规模在位培训讲座的同时, 2010-2012期间不定期接收了29家受援机构的668位临床医生到华西医院临床科室展开为期两周的专项技术短期培训学习;分三批共36家受援机构的166位护理人员在华西医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护理管理与护理技术”学习班培训
2012年6月13日,由四川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组成的四川省港澳援助项目联合督查组一行7人来到华西医院,督查项目建设进度和实施情况。在听取华西医院对项目基本情况、实施进度、项目经费使用情况、项目变更以及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后,督查组一行充分肯定了全体项目组工作人员在重建过程近三年的时间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对本项目在在建过程中就已发挥实效表示欣慰,高度认可了我院在推进项目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和华西医院对地震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发挥的重要作用。
项目成果:全域覆盖,深度融合,引领灾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登临西部医学高地
香港援建四川大学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援建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小组的无私援助、鼎力扶持,受到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港澳办等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更得力于华西医院全体员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积极响应。
随着项目的推进和推广,以及香港援建四川其它医疗项目的完成并投入运营,其作用和效能逐步显现:第一,改善了了灾区医疗服务水平和就医环境;第二,增强了受援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水平和区域内竞争力;第三,培养了一大批医疗服务人才;减少了医患纠纷;第四,提升了政府形象;第五,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迈上新台阶。饮水思源,灾区人民对香港人民的感恩之情,深厚绵长;香港特区政府在四川的美誉度,大幅提高。
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平台,是一张奔涌着科学和新知、流淌着热血和豪情、承载着幸福与期待、铭刻着关怀与感恩的希望之网、生命之网。通过这张网,华西医院百年沉淀的医学精髓,源源不断输送至灾区基层医院,服务灾区群众;通过这张网,受援机构的医护人员求学有了导师、当地百姓看病问诊有了门路;通过这张网,一个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在线和在位相结合、集诊治和教学为一体、功能强大、辐射面广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正改变着灾区人民的生活;通过这张网,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人民对四川灾区的无私援助和深情厚谊,将名垂千秋,恩泽万世。
祝福和愿景:百年树人,任重道远,灾区医疗重建仍需持续跟进和财力支持
项目自实施以来,硕果累累,有口皆碑。但项目运行至今,仍有一些缺憾和不足:第一,人才培养计划后续乏力。医学继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伴随终身的过程,目前已经举办的在线授课、在位培训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全部受援机构的教育需求、会诊需求而言,这些培训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人、更长的路,需要得到援助和扶持;第二,设备闲置和使用不足亟待改善。由于种种原因,已安装的286套远程医疗设备中,还有一部分医院很少或从未启用,每年损失设备购置和网络通讯费7.8万元,令人痛心。对这部分医疗机构的技术员培训、设备维护、会诊,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华西远程医学中心今后多年的持续跟进,需要有关方面资金援助。如果在这个时候“断奶”,很可能导致设备报废,前期建设成果归零,使该地区的医疗人才培养计划化为泡影,提高灾区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美好愿景,也将流于无形。
未来十年,华西医院将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地区,建设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以创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为目标,带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共生共赢”。
岷峨苍苍,江水泱泱。顾言华西,山高水长。
经伴随着项目规划、立项、筹备、启动、推进、完成等艰辛历程的每一次深入,每一次跨越,那些在崇山峻岭间风雨兼程的奔走,那些在夜阑人静时奋笔疾书的求索,那些任凭岁月的狂涛巨浪也无法冲淡、无法淹没的温暖与感动,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弥足珍贵,永志不忘。
在香港援建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即将竣工之际,我们再次衷心感谢香港特区政府4年多来为四川灾后重建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感谢为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给予支持的所有领导、朋友、员工。华西感谢你们,四川人民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