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刘奶奶饱受颈椎病困扰,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让她对手术望而却步,但保守治疗却效果甚微,肩颈部的剧痛、四肢的麻木乏力让她寸步难行。近日,在我院骨科刘浩教授团队的帮助下,刘奶奶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让她没想到的是,术后当天就能下床,一个半月后已能自由行走。85岁的刘奶奶是我院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年龄最大的患者,手术的成功也照亮了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求医之路。
刘奶奶两年前开始出现颈肩疼痛,一年前出现四肢乏力、麻木等症状,最近两个月病情急剧加重导致行走困难,经过药物和物理治疗,病情均未见明显好转。今年7月,刘奶奶来我院骨科刘浩教授就诊,影像检查确诊为“颈4/5椎间盘突出症”。
根据刘奶奶的检查结果和既往常规治疗结果,刘浩教授团队在传统治疗和手术治疗中进行了权衡。如果接受传统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需长期固定颈部,易诱发颈肩痛和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成骨能力下降,植骨不融合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可能导致内固定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如果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治疗,刘奶奶因为高龄,全身多器官功能下降,而且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全麻及手术可能诱发心梗、脑梗等多种潜在的疾病,更易发生手术并发症,因而对手术技术和手术时间要求更高。不仅如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相比传统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椎骨性终板处理的技术要求更高,且高龄患者颈椎退变往往更重,要将这类终板处理得符合安放人工颈椎间盘的要求,难度也不小。而且目前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患者群体大多为中青年,既往学界认为高龄患者只能接受传统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当时我们全家都担心,妈妈这么大年纪,手术万一出问题怎么办?”刘奶奶的女儿回忆道,那段时间,整个家庭都笼罩在焦虑中,但是经过充分沟通,华西团队的技术和经验给了他们信心。
通过二十年的临床实践,刘浩教授团队发现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而言,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更具优势。“首先,患者只需短期佩戴颈托,可更快回归正常生活;其次,人工椎间盘支撑椎间隙,彻底规避内固定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问题,确保长期稳定。”当然,这也对手术技术、围术期管理及多学科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4年,团队通过医院伦理审批,在老年患者人群中开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截至目前已完成12例,术后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面对刘奶奶的情况,刘浩教授团队联合麻醉科付一凡主治医师、心脏内科王杰主治医师、神经内科魏倩倩副教授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了全面的术前评估,最终敲定个性化微创手术计划,决定行颈4/5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7月17日,手术按计划进行,刘浩教授精准操作,将组织损伤尽量最小化,确保手术安全。手术历时约1小时,出血量不足20毫升。术后,刘奶奶的麻木和乏力症状迅速缓解。在快速康复理念下,护理团队指导她佩戴颈托,进行床边站立和行走训练,恢复速度也超出所有人预期。7月21日,刘奶奶康复出院。术后2个月随访,恢复情况良好。“现在我能自己散步了,感觉像年轻了十岁!”她笑着说。
“高龄不再是颈椎手术的禁区。”刘浩教授表示,通过严谨评估和全周期管理,高龄老人也可以选择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相比传统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老年群体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避免长时间佩戴颈托、无植骨融合担忧。
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人颈椎病发病率超50%,但许多人将疼痛视为“正常衰老”,或畏惧手术,延误治疗,导致不能正常生活。“早诊早治,能避免不可逆损伤,”刘浩教授强调。随着微创操作技术的进步,老年患者完全有机会通过手术改善生活。刘奶奶的成功案例不仅刷新了高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纪录,也彰显了我院在疑难重症领域多学科协作的实力。